理论探究
理“响”检察 持卷前行丨经典理论荐读——《乡土中国》
时间:2023-06-28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人类文化璨若星河,无数经典理论流转数载而辉煌如初。读经典,方知来处、明去处,悟理论,方鉴得失、知兴替。近期,缙云县人民检察院开展“经典理论阅读月”活动,检察干警手不释卷、熟读精思,跨越时空、对话古今,共同品味经典理论之美。下面,与大家分享检察干警阅读乡土中国》后的心得体会。

       分享人:钭聪聪    

       作者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所描绘的“乡土”体系是孕育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文化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系,这种体系支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书中让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作者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差序格局”,书中将这种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的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自己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的亲近程度亲疏有别。这就导致了乡土社会会有大家庭概念,家庭内的成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与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家庭理念有很大差别,在西方社会,一个家庭的内涵往往就是夫妻和未成年的孩子,而我们的大家庭概念可以随着波纹的扩大向外延伸甚至可以达到天下一家。虽然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城镇人口越来越多,但绝大部分人的根还是在乡土社会,观念上仍然受到乡土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表现出很强的集体荣辱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家族观念都十分强烈,具体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体现,例如奥运夺金的举国欢腾、国家遭遇危难时的众志成城。

       还有一点就是“乡土”体系中土地对人们的影响。乡土社会中,人们的一切附着在土地上,农村以土地划分界限,在大多数的朝代中,除开土地兼并的情况,农民往往有自己的土地,在一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化。这点与西方国家也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国家在封建时期绝大部分是农奴制社会,农民为封建主服务,往往没有自己的土地,更不会有我们的乡土情结。虽然现在很多人生活在城里,但是仍然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在我的理解中,这种文化从社会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浅表地来看是农村的各种风俗习惯在城市里依然得到传承,深层次地来看,这种文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人们对于房子有着强烈的需求。诚然,房子在一定程度上捆绑了当地户籍、教育、医疗等生活必须要素,但是从乡土中带出的有房子、有土地才能安居乐业的观念依然深植于人们心中,并持续产生影响。

       费孝通先生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循序渐进地描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体系,为我们了解中国特色文化以及现在的某些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参考。


       分享人:周晓方

       《乡土中国》首次出版于1947年,离今已经快八十年。如今去看,很多社会现象在其中依然能得到很好的解释,或许这恰恰也反映出中国的乡土本色。

       回顾到自身,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倾向来看,确实遵循着这些特性。比如在职业上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公务员的工作而放弃律师的工作,因为内心在排斥“不确定性”,渴望“确定性”,“不确定性”总是会走向一个结果,好的坏的未可知,多数人宁愿平淡度过每一天也不愿在猜测中反复横跳。但是谁又能肯定地说,“不确定性”就一定让人感到不安稳呢?又比如身处小县城,听到的更多还是方言。尽管作为一个90后,对于方言的运用略显蹩脚,但是并不影响使用。对于这个圈子来说,跟老一辈的人交流,使用方言似乎成为了一种“礼”,能够更顺畅地沟通。对来自同个地方的老乡来说,使用方言能够更加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不论如何,保持这种“土气”让我自得其乐,也无需因为被看穿而感到尴尬。

       寻求有序、熟悉、缓慢、约定俗成的状态是正常的,挑战陌生、变化、复杂的状态也是正常的。我们无法阻止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新规则的不断制定,把自己放大看,平等地尊重每个人的权利,遵守施行的法律,把自己缩小看,坚守住道德的底线,守护好自己的小圈子。


      分享人:陈怡均

       《乡土中国》一共十四章,体量虽小,分量却很重。作为出生在农村的我来说,能够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找到许多共鸣点,同时也是这样一本著作,更加加深了我对中国乡村的理解,用不一样的视角开启乡村之旅。

       全书读来,“差序格局”是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的一个概念。在西方社会,每个人像一根柴,尽管是一捆中的其中一根,但是每根都关系分明,每捆都界限分明,具有“团体格局”的特性。而在中国的乡土社会,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一圈圈漾开的波纹就象征了关系的远近亲疏。

       全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地缘和血缘维系的熟人社会,每一家都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周围画出一个圈子,而这个圈子就叫做街坊邻居。在乡村里,村民吃饭时偶尔选择站在自己家门口吃饭,邻里就会在门前说着各种家长里短,谁家要是有个婚丧嫁娶,邻里间都一清二楚也会互相帮忙。原本我并不理解老一辈的人所注重的人情,来来往往,今天你来帮我家的忙,明天我就要找个机会还你。相比较之下,我比较喜欢城市里的生活,左邻右舍都不认识 ,自己独来独往。直到从城市回到家乡,渐渐地感受到“生活互助”的民风民俗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明白了老一辈说的血缘维系、有来有往的乡土社会。

       在读完费孝通老师的《乡土中国》后,我认为我们年轻人,不应该仅沉迷于快速的城市发展,而是要做好中国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而让更多的人真实地了解我们中国乡村。

浙公网安备 33112202000278号

浙ICP备20029351号-1 版权所有:缙云县人民检察院
技术支持: 百图软件 最佳浏览效果:浏览像素1280*768px以上 建议IE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