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究
理“响”检察 持卷前行丨经典理论荐读——《洞穴奇案》
时间:2023-07-06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人类文化璨若星河,无数经典理论流转数载而辉煌如初。读经典,方知来处、明去处,悟理论,方鉴得失、知兴替。近期,缙云县人民检察院开展“经典理论阅读月”活动,检察干警手不释卷、熟读精思,跨越时空、对话古今,共同品味经典理论之美。下面,与大家分享检察干警阅读洞穴奇案》后的心得体会。

       分享人:章飘     

       读《洞穴奇案》这本书的过程并不轻松,由于是法律专业的通识读本,书中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大量的长句更是增加了理解难度,但静下心来地将书读完后发现,这本书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很强,引发我对法律、哲学、正义以及情感之间的关系思考

       乍看书名,以为是一本侦探小说,其实这是一本关于法哲学的经典著作。本书主要讨论的案例是由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发表的一个假象公案:五名洞穴探险者被困于洞穴之中,并得知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五人约定以掷骰子的方式选出一名牺牲者,让另外四人杀死后吃掉他的血肉。成员之一的威特莫尔是当初最早提出此建议的人,却在掷骰子前决定撤回同意。但另外四人仍执意掷骰子,并且恰好选中威特莫尔作为牺牲者。获救后,此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他们该被判有罪吗?

       作者富勒围绕这个虚构的案例进一步虚构了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发表了判决意见。本书就是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的合集。富勒虚构的五位法官判决书中,两名支持有罪,两名支持无罪,一名弃权。萨伯虚构的九名法官判决书中,四名支持有罪,四名支持无罪,一名申请回避。这就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

       本书的判决中,每个人的经验和判断各有不同,支持有罪和支持无罪的法官并不是单纯的两个阵营,每一份判决书都给出了充足而令人信服的判决理由,我的思维被一份判决书带入,又被另一份判决书彻底推翻,深刻体会到了思维推理的逻辑性和多元性,每个法官说的都有道理,而结论却千差万别,那我们应该怎样来平衡法律和老百姓的观点?怎样处理制度和真理之间的矛盾?怎样理解同情心对法律的影响以及生命的绝对价值呢?

       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性:

       第一,我们平时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从多角度来看,发现事物的关联,避免思维僵化,以偏概全。

       第二,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多交流、多讨论,多听他人的经验和感想,自己的思维也会打开。同时,对待各种问题都要有像孩童一样的好奇心,不能习惯性思维,习以为常。思考问题时不随波逐流,不偏激固执,学会用自己的经验和思想进行推理判断,并在尝试多种判断后再得出结论和评价。

       第三,我们在读书中不断积累知识。要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过程中勤思考,多辩论,我们的知识储备丰富了,才能应对时代的变化,才能在检察工作中游刃有余。

       这本书适合一遍又一遍地读,因为每次读的感受都会不一样,读透了才能真正了解不同观点的出发点。



       分享人:徐铭晨

    “洞穴奇案”是法学家富勒所提出的一个虚拟案例,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短时间没有办法获救,为了维持生存等待救援,大家决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以救活其余四人。书中生动构思了十四位大法官细致缜密的分析过程,有的法官认为应严格适用法律条文不应有例外;有的法官认为应探究立法精神,从目的解释角度来分析出他们无罪;有的法官认为根据常识可以判定被告人无罪;还有的法官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法律与道德的两难选择,从而拒绝作出裁判。

       十四位大法官从紧急避险、法律解释、犯罪意图、刑事处罚性、生命价值、囚徒困境、社会契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观点明确、论点充分、论证严谨,让人感觉法官们的结论在法律上都是天经地义的,但结论却大不相同。每学习一个观点就会对上一个观点形成冲击。

       在洞穴探险者案中的所有问题,都不存在现成的或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需要我们形成理性的法律思维正如作者萨伯所言:“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的,是应该通过案例思考什么,而不是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什么。”严谨的法律推理、公开的理性辩论、对正义的不断探求,是我们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在日常中保有这些能力,虽然不能轻易达到正义,但接近正义的希望不会湮灭在黑暗之中。



      分享人:赵夏冰

      这本书以十四位法官陈词的方式阐述了案件的细节和不同法学观点。神奇之处就在于我每读到一个法官就会觉得:说的好有道理。从而不自觉认同他的观点,因为每个判罚都有据可依。但看完后,我还是偏向有罪的观点,更同意法律的作用在于促进人的良善。

       文中牺牲一人挽救五人的做法让我想到了著名的电车难题,同样是人的生命,到底是以何种标准来判断高低贵贱,得以选出牺牲者?道德往往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会因主观差异使结果产生巨大差别,所以我们需要法律。法律规则要比道德标准更明晰、更准确,得以解决道德规则不能解决的问题,成为解决社会争端的最后一道防线。

       读这本书我认真思考了很多问题,例如法律与舆论观点的协调,制度与真理之间的矛盾,同情心对法律的影响以及生命的绝对价值等。同时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第一,任何事物都存在多方面的属性,我们平时也要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分析,并注重对细节的把控;第二,在平时的学习与工作中要多交流、多讨论,俗话说,真理会越辨越明;生活中要对各种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问题时不随波逐流,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判断。

       让我们在生活中常读书、读好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勤思考、多辩论,在思想的世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愿读书和思考伴随我们一生。


浙公网安备 33112202000278号

浙ICP备20029351号-1 版权所有:缙云县人民检察院
技术支持: 百图软件 最佳浏览效果:浏览像素1280*768px以上 建议IE8.0以上